主题:论文框架怎么搭建?——来自两篇英文文献的体会
参与人员:点评老师:吴晓林老师
硕士研究生:文路遥、邓聪慧、张慧敏、柯雪涛、谢依云、侯雨佳、石玉
本科生:刘阳、白治艳、刘琼、杨小乔、朱葛晰、徐家宝、蒋青云、孙喜斌、鲍子欣
时间地点:4.16上午,地方治理研究院读书交流小组,米塔尔304
交流内容
一、分享文章《A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in Korea》主讲人:谢依云
1.主要内容
本文是针对韩国地区的社区抗灾能力进行的一项量化研究,选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本文向大家展示一个定量研究的研究逻辑。本文的结构很简单。第一部分,引言,作者通过背景介绍,提出了研究社区抗灾能力的重要性、现状描述引出研究社区抗灾能力的必要性、进一步,作者明确提出本文的问题和研究框架。文献综述部分,也是文章研究主体的概念界定,通过文献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作者发现,已有研究对于“resilience”的定义未达成共识,但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各个定义中都存在两个相同的成分,即“vulnerability”和“adaptive capacity”,因此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进一步定义,即“抗灾型社区“即社区通过减少脆弱性,挖掘适应能力,从而解决灾害,从公示上可以表示为degree of disaster resilience=degree of capacity/degree of vulnerability。然后作者构建了自然灾害进入社区,从而形成社区伤害的动态机制,进一步建立“自然灾害”、“社区抗灾能力”、“灾害影响”三者间的动态关系,并细化了社区抗灾能力的5个分指标。
本文的方法在于:通过文献综述找出影响社区抗灾能力的五个维度的影响方面,并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构建了一个包含24个代理变量的指标模型,建立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index(CDRI);创造分指标和CDRI的分布地图;初步测量财产损失与CDR的关系。
提出结论:社区抗灾能力与财产损失间确实存在强负相关性,且社区抗灾能力的每个维度对于社区财产损失的影响程度、方向不同。
本文的缺陷在于二手数据的使用而非发放问卷,并且代理变量的选取可以进一步科学化。
文章出彩之处:研究设计全面、概念定义建立于文献综述与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测量指标的选择考虑了信度,图、表结合等。
2、精彩问答交流
(1)邓聪慧:为什么要进行变量标准化?
答:每一个分类指标存在一定的误差,要把误差降低才能提高整个指标的准确度,所以把每个代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白治艳:社区抗灾指数与社区受到的财产损失的相关性?
答:总的来看,抗灾指数与社区所受的财产损失是负相关关系。但是抗灾能力的五个维度对财产损失之间影响各不相同。比如,社会指标、环境指标与之成负相关关系,而人类指标、物理指标与之则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一个与常识不同的结论:人们通常认为是财产越多,抗灾能力越强,财产损失越小,但是文章发现,经济能力越强,暴露于灾害中的财产越多,则受到的财产损失越大。
(3)柯雪涛:代理指标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答:代理指标是提取、筛选于相关文献中,通过定量分析,有良好的信度,这是会有主观因素在其中的,并且文末在不足中,作者也提到了这一点。
(4)石玉:代理变量之间是否会有影响?那文章如何处理的共线性问题?
答:文章没有提到这个,但是这一点确实在定量研究的文章中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