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活动>>学术论坛>>正文

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举行新时代地方治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0日 05:2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18114日,由中南大学科研部和中南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新时代地方治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中南大学米塔尔楼305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地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吴晓林副教授主持,邀请到了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近20位师生参加。研讨会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围绕研讨会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其次,按照城市社区与公共安全、地方政府与府际治理两个专题分别进行成果汇报展示,最后,与会师生集中讨论并总结。此次研讨会节奏紧凑、内容丰富,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如何展开地方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研讨会开始,地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彭忠益教授简单地介绍了本次会议主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大家表示欢迎,随后进入主题发言环节。吕鹏教授作为2017年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获得者为大家分享了国家社科课题选题与设计方法。在选题上,吕教授建议立意高远并考虑国家要求,注重学科归属与跨学科研究结合,内容新颖、新旧结合,对标国内外前沿理论与方法;在团队组织上,吕教授强调跨学科交流、认识新领域研究者,注重校内外成员、老中青成员合理布局,可以邀请领域内的权威学者参与指导;在课题设计上,吕教授建议严格按照选题推荐进行,并细致讲解了推荐表的填写思路与技巧。胡国清教授专注于伤害预防的研究。他介绍了自己在道路交通事故、溺水等非故意伤害的既往研究工作,指出绝大多数公众所谓的“意外伤害”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避免。同时,胡教授对其课题组目前的3个核心研究方向做了简单介绍,包括:开源大数据在伤害防控中的理论和关键技术、伤害高危行为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老龄化科学度量方法、所致影响的归因和应对措施评估。史静铮教授主要关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满意度测评,近年来主要研究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史教授整体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提出通过研究6观测变量和15个前变量来对人群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狄晓康博士展示了借鉴HACCP体系对医疗纠纷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他对医疗纠纷提出了科学的界定并对各国医疗纠纷进行了具象描述,论证了HACCP体系应用于医疗纠纷管控的合理性,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医疗纠纷管理体系的设计。吴晓林副教授围绕城市社区治理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发言,认为社区是国家的支点、脉动、窗口,是资本、技术、空间与社会的综合体。他重点介绍了当前封闭社区的研究,认为超大封闭社区会带来空间风险、安全风险、治理风险。他认为社区风险(灾害、伤害)预警、政商关系博弈、交通与空间关系、社会整合测量、党建与社区治理的融合、社区规划与治理是未来社区研究的重点。胡春艳副教授介绍了对于地方政府服务供给中PPP治理模式的责任问题思考。胡教授细致地梳理了PPP模式的内涵、源流、特征,重点指出了PPP治理模式中应该关注的责任问题。她认为中国语境下的PPP模式有别于西方,应该明确政府在PPP中的主体责任,通过构建PPP问责机制以保障PPP中的公共价值。

在城市社区与公共安全专题汇报中有侯雨佳、王艳等5位代表发言。侯雨佳进行了题为“城市超大封闭社区对周边交通的效应影响研究”的展示。此研究以湘江世纪城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分时段车流量统计以及座谈和实地勘测三种方法了解社区交通的基本状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探讨超大社区对周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王艳进行了题为“老旧社区交通环境对居民的影响”的研究设计展示。文章通过梳理影响居民健康的社区交通环境指标,发现城市社区中社区出入口的设计形式、人行道的存在和质量等社区交通环境因素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章下一步将继续寻找健康量表以及调查数据,分析老旧社区交通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机理。谢伊云进行了题为“城市公共安全视域下韧性社区的认知与构建”的论文分享。文章指出,全球城市化伴随着不断严峻的灾害风险现实,现阶段灾害防治主要投入仍然在灾前的防治。在韧性城市概念迅速流行的情况下,社区作为城市治理单元发挥着重要作用,韧性社区成为城市韧性的亚领域。符凯凯进行了题为“空间治理:一个城市治理的分析框架”的研究展示,认为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要求引入空间正义来创新城市治理。空间正义在价值层面上强调城市空间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旨在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市民等多元主体建构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优化的“空间利益共同体”。张慧敏进行了题为“中国城市公交道路伤害研究”的成果展示。该研究假设公交公司向市场盈利的转变掩盖其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进而改变公交公司的管理方式,因此诱发司机的危险驾驶行为导致更高的道路伤害。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研了4个城市、9家公交公司,最终建议政府加大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合理定位公交运营。

在地方政府与府际治理的专题汇报中有石玉、于小强等6位代表发言。石玉进行了题为“中国政策评估研究二十年(1998-2018):学术回顾与研究展望”的论文分享。文章提出评估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现有研究形成了两条研究路径:对比—借鉴路径和实践—反思路径,文末提出了中国政策评估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于小强进行了题为“新公共服务的哲学批判”的文章分享。文章指出新公共服务之所以广受争议是自身在实践之中存在困境,进而从四个方面对新公共服务进行哲学批判,表明新公共服务对于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尚有误解,新公共服务如何助力于构建中国服务型政府仍需进一步研究。柯雪涛进行了题为“府际治理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的研究分享。他先对府际治理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指出利益协调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其次,将政府间利益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公共利益;最后提出了利益过程协调的思路,展示了初步调研计划。刘丽蓉进行了题为“环境问责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论文分享。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导致不同环境问责结果的影响因素究竟是什么,然后选取了21个环境污染事件以及被问责的205名官员为分析对象,最后通过自变量、因变量分析发现,官员的责任类型是影响问责结果的关键因素。申倩进行了题为“我国水污染治理的主体与政策工具—基于中国水污染政策文本(1979-2017)的分析”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将基于政策变迁的视角,结合我国1979-2017年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文本,运用编码分析和知识网络图谱(citespace)方法,研究我国水污染治理政策变迁中的主体和政策工具变化,进而把握水污染治理政策演进特征和发展趋势,提供政策设计的历史经验。周媛进行了题为“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转型研究”的研究设计分享。她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公共服务实践发展还处在补缺式供给层面,缺乏在合作治理层面上的发展。研究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文献回顾探究补缺式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生成逻辑;第二步,反思补缺式模式在实践中的解释困境;第三步,探究从补缺式模式到嵌入式合作模式的动态分析模型,最后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

在集中讨论环节中,各位老师首先对同学们的汇报展示给出了扬,认为同学们的研究出了很高的理论水平,认为超大社区、公交伤害等研究在研究设计、数据搜集、方法运用上十分缜密、扎实,值得肯定。其次,老师们对一些研究也提出了中肯且极具指导性的建议,比如建议利益协调的研究应该找到具体可落地的突破点,建议公交伤害的研究在伤害主体、伤害的界定等问题上进一步界定明确。最后,老师告诫同学们利用好论坛的交流机会,在思维、理论、方法上充分交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有血有肉的学术。老师们表示,公共卫生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应该在各自的研究点上展开更多的合作,相互交流学习。

最后,地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彭忠益教授对本次主题研讨会作了题为“地方治理与地方治理研究”的总结发言。彭教授首先指出了新时代地方治理的四个特征:更加注重调动多元力量参与地方治理、更加注重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均衡、更加注重厘清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过程当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彭教授从宏观上阐释了地方治理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地方治理基础、地方治理主体、地方治理机制。最后,彭教授指出对地方治理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社区治理、地方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创新、地方政府法制化这三个重点上。此外,彭教授向与会者简要展示了地方治理研究院在2017年取得的成绩,向为地方治理研究院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人表示感谢,向年轻学者冲击学术高峰表达了希冀。彭教授表示,这样的学术研讨会要常态化、正式化,让老师、学生能够充分展示成果、自由表达观点、深入交流提升。


下一篇:学术论坛